联系人:陈先生
手机:19958086067
qq:1923760836
来源:开云平台 发布时间:2025-03-25 13:34:13
从内江高速收费站出来,一路向东,双向八车道、14.8公里的汉安大道彰显着内江格局。
最近,不少行人注意到,在汉安大道北侧东兴区甜都医院外的人行道,破碎机发出阵阵轰鸣声,正对地面已经损坏的花岗石进行拆除。与此同时,在汉安大道南侧汇宇一品小区外的人行道,受损地砖破除工作已经全部完成,工人正在有序清理原状基层路面。
12月25日,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了解到,汉安大道正在实施的是内江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——汉安大道海绵化提升工程,不仅能给道路“长面子”,还能“添里子”。
据项目生产经理邹腾介绍,施工区域位于商业和居民聚集区,平常有不少车辆出入和停靠,原本铺设的花岗石地面被损坏,影响行人正常通行及城市形象。此次拆除修复的5000平方米将全部铺设透水混凝土。
“相比原本的花岗石,透水混凝土更加耐磨美观,还能让雨水渗透,为群众出行提供便捷。”邹腾说。
为什么要透水?这与内江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。位于沱江之滨,使得内江面临过境客水多、防洪排涝压力大的挑战。
如何在有限条件下,最大限度调节雨水对内江城市的影响?水弹性城市的建设是最优解。
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非常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
具体操作是因地制宜建设以生态自然资源为基底,“山水林田湖岛”为载体的组团式城市“大”海绵系统,让雨水有“更多去处”。以城市片区、街区、社区为单位,构建区域性雨水消纳“中”海绵系统,让雨水能够“更多滞留”。以单元地块、小区为单位,大量布局雨水渗透、调蓄、传输、净化、利用等“小”海绵设施,实现雨水“更多减排”。
“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,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。”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水弹性城市在实际建设中,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、围绕重点、全力攻坚。
内江引入水弹性城市理念,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。当年,内江市成立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统筹安排和部署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,研究、协调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。2023年5月,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查批准《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》(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),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郑重进入制度化、法治化轨道。2023年6月,内江成功入选四川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。
全市力争通过3年时间集中建设,让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明显提升,河湖水系空间得到严格管控,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,雨水资源利用得到加强。到2025年,城市建成区50%以上的面积达到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要求,80%以上的雨水得到一定效果控制,面源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控制,打造成为滨水丘陵地区水弹性城市建设典范城市。
聚焦到“面”上,内江从全市的角度,已构建起三维立体“海绵”格局,让城市“弹性”更强。
聚焦城市雨洪韧性提升,探索水弹性城市建设留蓝护绿。遵循“山水绕城、园林润城”理念,构建城区“蓝绿空间”网络,打造沱江水系廊道和碧道体系。水弹性城市建设开展以来,建成甜城绿道约180公里。发挥外围山体、库塘等持水功能,借力公园绿地及绿道等缓冲作用,实现雨水的滞蓄和消纳,综合提升城区排水能力。
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水环境质量。基于“双碳”背景,从碳减排视角出发,因地制宜采取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措施,通过源头削减进入合流制管网的径流量,减少径流污染及合流制溢流污染入河,并与管网改造、建设快速净化设施等传统方式对比,定量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碳减排效益。
比如玉溪路内涝问题,一直是困扰群众多年的难题。一遇暴雨,此处就可能因为积水排流不及时出现内涝或河道洪水倒灌。
今年,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,内江下决心要将这一老大难问题完全解决。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在河道内建设提升集成泵站1座,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,其中泵站污水提升设计规模5万吨/日,采用4台潜污泵和4台闸泵提升雨污水。项目建成后,将明显提高玉带溪流域的防洪标准,极大增强内涝防御能力,确保低洼易涝区数千户居民和300多户商家的生产生活安全,为内江城区平安度汛提供坚实保障。目前已完成泵站建设,正在进行设备调试。
近年来,内江积极地推进海绵项目建设,根据安排,2024年共4大类14个项目获得3527万元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专项资金支持,这中间还包括8个道路与广场类、2个公园与绿地类、3个城市排水防涝类和1个河湖水系类项目。
目前,14个项目全部开工。其中,内江市中心城区公园海绵化提升工程、内江市玉带溪防洪排涝提升集成泵站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已完工,累计完成水弹性城市建设直接投资达2.3亿元。
建设好海绵城市非一日之功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内江将紧盯目标,统筹推进尚未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,同时抢抓国家老旧小区改造、城市更新、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利好政策,积极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建设、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等工作,加速治理“城市病”,提升城市能级和韧性,筑牢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防线,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自然生长。
扫一扫,咨询报价
扫一扫下单购买